昆明内家拳馆 www.kmtaiji.com | 恒寿山内家拳研究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ad
云南武林
联系我们
云南武林
云南昆明地区武术发展史略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06-08 21:44:35 文章来源:
艾山
 
云南昆明地区武术发展史略(精华)云南省,古时称“滇”。云南省会昆明,历经几个历史时期外来人口的涌人,使昆明地区的历史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发展史。作为民族文化形式之一的武术,在融合的过程中由萌芽逐步发展起来。
 
 
       单纯查找史籍,很难断定昆明地区武术萌芽的起始年代。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是宋代云南画师张胜温在宋淳熙七年(1180年)所绘的人物长卷(原件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画中有人物628个,其中许多人物手中持有不同种类的兵械,反映出南诏时期云南的武术已有了一定规模。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昆明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许多种青铜武器,有剑、戈、矛、钺、镞、啄、护腕及长兵器末端上的镦蹲等许多类型,有的武器还有不同的型制区别。如1975至1976年,昆明附近的楚雄万家坝出土79座墓葬中,有两种不同型制的青铜剑:一种剑格呈花蒂形,剑茎为圆柱形,上有缠缑纹或园点纹,剑锋为直刃或曲刃;另一种无剑格,剑茎呈扁圆形或圆柱形并镂空,剑锋为直刃。说明在春秋时期,昆明地区兵器的型制已臻完备。由此推断,武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并不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
 
       元代,赛典赤任云南平章政事,以儒治滇,政绩显赫。他建孔庙,举贤才,但不彰武事。明代,沐英、傅友德率军自贵州攻人云南境内,占据昆明后,大部分军卒留戌当地。朱元漳下令,将留戍士卒的家属尽数送至云南。这一时期,落籍定居云南的人口达十六万之众,兵卒中善拳能武者颇众。至清顺治年间,吴三桂率部人滇,专制滇中十四年。吴三桂能文善武,骁勇善战。史料记载:吴三桂在62岁时,尚能立马横戈“驰骋军校场者三匝,就马上举戈而挥者三”。吴三桂有一族弟名耀恒,“躯伟而貌雄,能用十三力硬弓搭箭而百发百中,且矫健善走,可追及奔马”。吴三桂军中有勇士佴寿寿,人称“佴千斤”,身材魁梧健壮,“富勇力,能以八十斤重铁棍运动如飞,故有千斤之名”。吴三桂“试其力,千斤能将府前一对石狮左而右,右而左之,迭易三四次。三桂喜,赐以勇士之名”。军中能武者由此可窥一斑。
 
       民间善拳者亦大有人在。史料载有一则武术轶事:佴千斤在市井被一农妇的竹篓刮破衣角,“千斤怒,以手掴少妇之颊。少妇举手而搪之,千斤遂自跌于地。起而询其姓氏里居,答以住北门外之殷家箐,‘人呼我为殷娘娘’。请较力,许之,且云愿候教于家门。次日,千斤往殷家箐访斯人??殷娘娘倚门而待客,旋指地面插定之木桩两排日:听君先择一排而用足扫去之。千斤视之,每排为十三根,桩出地面约七八寸。问:人地几何?答日:三尺。千斤易之,举足扫桩,但去其九,余仍如故也。殷娘娘笑日:差可!差可!千斤请殷献艺。殷乃举足,十三根桩齐浮土面。千斤乃折服”。军中有名的勇士竞折服于民间一少妇之手,可见民间武风之盛。
 
       明清两代,云南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动荡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地方大户都组建起地方武装以防患未然。《滇志·兵食志》载:“近日人情所向,渐修武备,以安人心,以实内地,以备招募,以禁盗贼,今使民自保家,人心欢从,精壮子弟,必有喜事技击,而轻行阵,呼吸间万人毕集。”明清时期动荡的时局是民间习武成风的主要因素。《滇南纪略》中说当时的地方武装“能跣战,不畏矢,执标枪、大刀,常以少胜众”,其悍勇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这时期的武术尚停留在军事或准军事的格斗功能上面。在有限的史料中,很难找到以教武为业之人的影子,也未见民间节庆活动中有关于耍棍练拳的场面描写。在这方面,云南武术较中原地区武术多元化发展已明显滞后。明代武术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云南武术进人发展的成熟时期。清代重兴武科,倡武举。昆明城内建立武庙,武考场设在承华圃内。武庙成了好武者的“俱乐部”,常有人在此教拳习武。民间习武开始走向职业化。
 
唐继尧
 
       清代盛行武举制度,云南全省各地大都设有武庙,以武著称者大有人在。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代,云南全省有武举4211人,武进士140人。
 
       1867年,福建莆田少林寺弟子陈占英云游至昆明,在昆明南校场设场收徒,传授南少林拳法,从学者颇众。
 
       1914年,昆明承华圃运动场举行武术擂台赛,来自陆军讲武学校骑兵科的学员龙云击败法国大力士瑞纳,一时四方轰动,传为武林盛事。龙云少年时代即好武,师从昭通民间武师马德胜、魏焕章等人习武多年,不仅身手不凡,且胸怀大志。后为云南总督唐继尧所赏识,先任侍从副官,继任靖国军第五军军长、昆明镇守使。后来,龙云倒唐,历任云南省务委员、讲武学校校长、第三十八军军长、云南省主席兼十三路军总指挥等职。解放后,龙云由香港回国,历任中央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三届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1918年,滇西首先成立国术研究社,聘请天津著名武术家王俊臣(韩慕侠弟子)任教导主任。1919年,教育部总长傅增湘咨请云南省长,将国术列入学校正科中。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昆明先后五次(1926年、1928年、1930年、1931年、1935年)举行全省运动会,均设有武术表演项目。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在“国术救国”的口号下,官方和民间先后成立了许多国术社团组织,较为著名的有振武社(1931年成立)、云南国术团(1933年成立)、英武社(1934年成立)、昆明市国术团(1934年成立)、太极拳研究社(1940年成立)等。
 
       1933年,云南教育厅于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中附设国术团(即云南国术团),任命陈玉泉为团长兼教官,先后联系了蒋勋培、蔡荣森、张静和、窦府泽、马永亮、朱煊等武师执教。国术团每半年招生一次,每期50人,分初级班和中级班。国术团直至1940年日军飞机轰炸昆明才被迫停办。国术团为云南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
 
       1939年,国立体专因躲避战火迁址昆明,开设拳击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昆明民间开始有人练习拳击。1940年,美国空军陈纳德部队在云南助战,军中有拳击训练和拳击比赛。1943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拳击训练班,昆华师范学校体育科也开设了拳击课程。1944年,美国著名黑人拳王乔·路易斯来昆明慰问军队,对拳击在昆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抗战期间,内地入滇的武术家有陈玉泉、张金龄、王少舟、买祝三、吴志清、吴俊山、张云雷、范之正、张方、杨英侠、关福全、吴子荣、何福生、魏壮犹、李元智、张文广、王献忠、尹作圣、沙国政、马鸿志、朱建文、许水章等(其中包含中央国术馆教员)。193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至昆明,在昆明停留两年后,又继续迁至重庆江津。在昆明期间,除授课外,还办有国术训练班,对外招生。这一时期,在云南省长龙云“将云南建成国术模范省”的口号下,又成立了一些武术社团组织,进一步推动了昆明的武术发展。1939年,国民党正式批准云南为“国术训练模范省”。
 
       解放后,国术改称为武术,民间武术活动仍然盛行不衰。抗美援朝期间,昆明的武师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进行了联合义演。每逢节假日,举行一些武术表演活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昆明地区武师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均获较好名次。如1953年1 1月,天津全国民族体育表演比赛中,关福全荣获优胜奖;1957年6月,北京全国武术评资观摩大会上,张金龄荣获一等奖,沙国政获二等奖,胡永年、刘峻山、马鸿志3人均获三等奖;1960年,全国武术大会,何福生荣获一等奖。文庙和工人文化宫是20世纪50年代昆明武术爱好者的主要活动场所。1956年,工人文化宫开始开办武术学习班,聘请一些武师定期授课。
 
       1958年,云南省体训班武术队正式成立,教练是何福生、沙国政。
 
      20世纪6o年代初,云南省教育厅和省体委联合举办全省体育教师武术训练班,武术在全省范围内的学校中得到广泛普及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的武术辅导站点被迫停闭,武术被列入“四旧”,老教练、老武师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武术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1971年,随着体育活动和比赛的恢复,昆明市第23中学首先开展武术训练。1972年,云南省体委重新组建武术队,教练为何福生、沙国政、任继华(兼)。1973年,云南省武术活动再度兴起,东风广场、工人文化宫设点开办武术辅导站,报名学武者达千人之多。1974年,随着武术活动的进一步恢复,仅昆明市青少年宫体育场的业余武术辅导员就有125人。每天上午,都有上千人在此练武健身。昆明地区习武热开始升温。1975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体育节目中播出了昆明东风广场开展武术活动的先进事迹,介绍了昆明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经验,此举使昆明地区武术活动再度升温,园通山、翠湖、云南艺术剧院、文庙、昆明剧院、东风广场等处均有武术辅导站。
 
        1978年9月,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会长宗道臣率宗由贵、宗美子等一行10人来昆明访问。此后几年,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武术队和武术爱好者先后访问昆明,日本多次组队来昆明学习交流。
 
       1980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昆明举办,有260人参赛,云南省武术队获得优异成绩,荣获3个冠军(胡宝林的通背拳、李海燕的八卦掌、吴云华的形意拳),进一步推动了云南武术运动的发展。
 
       1981年,昆明市武术协会成立。1983年,昆明市武术馆成立。1984年,云南省体委成立云南省武术挖掘领导小组,张风贵任组长。同年,老武师杨玉亭参加兰州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表演的燕青大九枪荣获一等奖。1984年,云南省武术队老教练何福生、沙国政退休,任继华接任总教练之职,吴云华和苏自芳兼任教练。
 
       1985年,悄然兴起的健身舞和气功逐渐热遍昆明,这一年,尽管全国武术精英表演赛在昆明举行,但持续了10年的武术热逐渐降温。1986年,在徐州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昆明地区武师张静和、许水章、吴桢祥均获雄师奖。1987年云南省武术馆成立,沙国政任馆长。同年,昆明市技击研究会成立(幸玉堂任会长),研究会组队多次参加省内外武术散打比赛,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获得省级多级别冠亚军及全国比赛较好名次。
 
       1988年,何福生、沙国政获国际武术节颁发的武术贡献奖。
 
        据1985年云南省武术挖掘整理汇报展览上公布的统计结果,云南共有拳种58个、稀有拳种2个、稀有功法2项、拳术套路650项。目前,昆明地区有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两个支系)、螳螂拳、八极拳、查拳、戳脚、六合拳、太极拳(陈氏、杨氏、孙氏、吴氏、武氏、李氏)、燕青拳、邹家拳、通背拳(两个支系)、吴氏象形拳、摔跤等拳种.
拳馆首页 | 最新动态 | 课程设置 | 精彩掠影 | 视频荟萃 | 拳经拳论 | 云南武林 | 在线论坛 |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新亚州星耀路(云大附中对面)星耀医院旁写字楼60栋105号
联系电话:18987152799(刘老师) 邮 编:650031 QQ:277696661
滇ICP备12006561号-1 版权所有©昆明内家拳馆 E-mail:kmtaiji@163.com